交互这个词相对于颜色来讲算是个新兴的词语,虽然交互的不少设计理念从几十年前对机械和电器的控制就开始形成了。交互可以说是伴随机器的诞生而缓慢形成的,它和机器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息息有关,有时甚至是颠覆的,大家从机械的按钮进步到用鼠标控制,到目前的触摸屏控制。伴随每次技术的更新,交互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交互真的很难提炼出一个像孟塞尔色彩体系那样成体系的理论模型来。我曾在学习网络有关设计的时候遇见过一位老师,他跟我说网络没固定的规则,由于他刚刚写了一本关于web设计的教程,还没有来得及出版,web2. 0年代就到来了,他的教程根本卖不出去了。确实,因为技术的改革过快,假如专注于技术上的规范规则,总是会被年代淘汰。因此,大家能做的是一面紧跟年代,另一面抓住交互不变的内核。举例,在我最早做培训的时候,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关闭”按钮在一个弹窗上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在五年前我可以很确定地告诉大伙是右上角,而目前我却没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中下部其实也非常不错,有的状况右下也很好,左下也可以。缘由非常简单,由于科技的进步。几年前互联网+还没完全兴起,还是台式机一统天下的年代,因为Microsoft的策略成功,Windows 系统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而Windows的“关闭”按钮就是在右上角,而且用鼠标点击并不麻烦。因此那个年代“关闭”在右上角几乎成了交互的铁律之一。但伴随智能手机的兴起,先是苹果本身就没“关闭”在右上角的习惯,加之鼠标控制变成手指点击,手机屏幕也愈加大,单手操作过程中对右上角的点击变得愈加困难。因此这条在我年轻时以为不会改变的铁律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了。那样什么是交互的内核?是哪个与哪个的交互呢?有时候我会向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大多数答案是人与机器的交互。确实,交互是指人在操作过程中与机器发生互动并交换信息,这并没错,但听起来有的冰冷了。至少在现阶段我感觉交互背后的机器只不过一个介质,本质还是人,是和运营、市场、商品、客服、专家或者其他用户在互动。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交互设计师。在交互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核心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以大家设计的交互不应该是满足机器的逻辑和结构,而是要去满足人的逻辑、思维和体感。譬如,有三个按钮从商品逻辑上是同一级别的,那样从机器的角度考虑同一级的按钮就应该是统一的地方和统一的尺寸。这就是只考虑了机器层面的交互。当大家考虑到用户的时候,大家会将常规用户主要探寻的、需要了解的东西放大或者标红,让用户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就是考虑到了人与机器的交互。以前我常常感觉把公司想让用户选择的东西放大突出去强行引导用户点击,如此是不适当的,影响了用户的预期,打断了用户的用法流畅性。但近几年我感觉如此也没问题,这是考虑到了人与人的交互,作为机器后面的人在和机器前面的人的一种交流。但,需要特别注意,当人与人当面交流的时候都会由于说话的语气、方法、内容不同,有些人会叫你和他聊得无法抗拒,有些人会叫你聊得昏昏欲睡。所以说,通过机器做人与人交互既是最好的形式,也是最难的形式,这种交流等于让用户看到你的心,或许会爱上你,也会会恨你。当然这还不是最后的交互,最后的交互是通过商品让用户之间产生交互。不论是通过销售量、评价还是云数据采集和剖析反馈,都是最后的用户之间的交互。总的来讲,我觉得网站建设交互要做好,最后还是要通过机器做人与人的交流,重点就是如何做一个让用户喜欢的人。做商品、做客户体验也是一样,用心去做、诚心去做、让用户感觉到你的存在,就不会太差。
推荐名字网站制作是哪个与哪个的交互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登烈建站 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nousuan.com/news/zhizuo/2/14396.html